建功神社舊址  

日治時期台灣的靖國神社 - 建功神社舊址

■ 日治時代的台灣文物 No.007
● 日治名稱:建功神社
● 戰後名稱:教育部文化科學委員會
● 原設計師:台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井手 薰
● 營造單位:
● 興建時間:
● 完工時間:1928年(日本昭和3年)
● 古蹟等級:戰後已經拆除
● 所在位置:台北市中正區植物園內
● 建物特色:建功神社外觀混合日式、印度式及西洋式的設計。
● 歷史沿革:建功神社主要奉祀日本帝國自接管台灣以來因殖民地統治而犧牲死亡的陣亡者,根據統計該神社總共奉祀人數高達16805人,其中包括3339名台灣人。
● 高度: m
● 寬度: m
● 縱深: m
● 備註:Photos by eairforce

建功神社是1928年(昭和3年)日本於日治時期建於台灣台北市的神社,原神社位置在植物園的南海學園中,即舊中央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後來遷至中山南路的新館址後,便改為今國立教育資料館及南海學園繼續使用。)

1926年(大正15年)台灣神社宮司山口透提議構建建功神社,以供奉日本領台以來對台灣有貢獻的人物,宣稱只要有貢獻不分台日均可審核通過後被祭祀,屬於無格社。根據有關文獻記錄,建功神社前後總共合祀15691位因公殉難者,其中台灣人就有3530位。(根據另一方面的統計為該神社總共奉祀人數高達16805人,其中包括3339名台灣人。)

台北市南海學園內的國立教育資料館「南海書院」的前身於日治時期曾是有台灣靖國神社之稱的建功神社,昭和3年(西元1928年)7月14日鎮座,屬於無格社,主要祭祀在台灣的戰死者及殉職者,包含日本內地及台灣出身者,當年興建時特別融合了和式(日)、洋式(西)、台式(中)建築風格,其水泥建造之圓頂造型的神殿及中式牌樓造型的鳥居,或是和拜殿同設於同一建築物的本殿,皆打破了日本傳統建築設計,也因此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然而這創新的神社建築(建功神社的設計者為曾經擔任台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的井手 薰)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並未完全遭到毀壞,今國立教育資料館南海書院之「南海藝廊小天壇展場」即是建功神社拜殿及本殿所在地原址,屋頂外部已遭加蓋如北京天壇般造型的屋頂(也被稱為南海小天壇),目前內部仍保留圓頂(但做了部份的改造)

建功神社建築形式於當時來說顯得極為獨特,除了是出自日本知名建築家井手 薰的作品之外,主要是其主體結構為日本式,但外觀則採用漢、和、西洋式的混合建築樣式。圓頂設計及中國牌坊式的鳥居,為日本傳統神社前所未有之建築式樣,也多少影響後來台灣本土建築樣式的變革。1945年終戰後,參道大門及參道兩側石燈籠皆遭到刻意的拆除,現今入口前的水池與欄桿為日治時期的原物,進門內最底端建築物內部的圓頂,則是保留原來的圓頂並重新加以彩繪而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神社殘跡 / 日治台北古蹟物語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