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園/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日治時期的臺北公園(新公園/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今日的「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土地範圍內,原本在清朝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台北天后宮」之外,其餘地帶皆為未開發之沼澤荒地,一直到了1895年後的日治時期,日本人開始著手興建台北的都會公園。「臺北公園」起建於1899年,整體範圍北起台北市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至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公尺,可說是幅員廣大,而且鄰近今日總統府、臺灣銀行、外交部、臺大醫院、臺北賓館等台灣重要的政經機關或代表性建築。僅就臺北公園位於台北市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上,即相當難得。臺北公園整體工程直到1908年才正式完成。當時臺北公園為何被稱為「新公園」,是因為整個臺北公園的興建,較晚於台北1897年落成的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 」 的緣故。

1913年,日本人拆除「台北天后宮」之後,在台北天后宮原址的北側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工程於1915年正式完工,原建築物即為現今的國立台灣博物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於1945年開始接收台灣,臺北公園仍舊被一般民眾稱為新公園。新公園內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立於1995年2月28日,1996年2月28日,新公園正式改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並於次年將原本位在新公園內的日治時期臺北放送局改為二二八和平紀念館。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除了位於北側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和位於中央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以及位於東南側的「二二八紀念館」之外,還有自日治時期即闢建的露天音樂台、拱橋、造景池塘及綠地步道等公共設施,二二八紀念館附近的中國式庭台樓閣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新建。其中露天音樂台已非日治時期的原貌,而是戰後經過擴大改建,成為半圓頂型的舞台今貌。


臺北公園(新公園)內還陳設了許多古蹟與歷史文物,其中尚包括:

1.臺灣最初使用的鐵路蒸氣機車(騰雲號與台鐵九號)

2.立於清治時期,並在日治初期遷入新公園內的急公好義坊、黃氏節孝坊與原臺北府衙(今已不存)前的兩座石獅

3.建於日治時期後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外觀經過刻意偽裝的防空洞遺跡

4.拆除興建於清治時期的台北天后宮後,散落於新公園內的柱珠

5.日治中期,配合臺灣放送協會臺北放送局(今二二八紀念館)興築於公園內,而設置的「放送亭」(廣播亭)

5.鎮守台北市襄陽路、館前路口側舊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兒玉.後藤紀念館)大門口,1935年滿洲國送給臺灣總督府作為禮物的兩座銅牛

6.四樣於臺東縣成功鎮麒麟遺址所發掘,屬於約3,000年前「巨石文化」的石器時代遺物

7.自建功神社(原位於台北植物園內)移來的銅馬

8.日治時期第7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墓前鳥居,原位於台北市三橋町(三板橋)日本人墓園內。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及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