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神社狛犬(高麗犬)  

日治時期台灣神社的守護神獸-狛犬(高麗犬)

台灣神社現存遺物之一~狛犬(高麗犬)

臺灣神社,建於1901年,主要是祭祀逝世於台灣後被神格化為「平台之神」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及少彥名命。在1944年增祀天照大神後而升格為台灣神宮。由於台灣神宮為台灣全島最重要也是最崇高的神社,1923年4月12日日本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日本昭和天皇)到台灣行啟時,也曾經專程前來台灣神社參拜,敕使街道(現在的中山北路)便是因此而再度整建。台灣神社的原址位於台北市劍潭附近的劍潭山山頂,是台灣日治時期所建的神社裡面,最為重要的神社。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4年)在升格為台灣神宮不久,毀於一場火災。今日台灣神社外觀已經不復存在,主要的原址也成為現在的圓山大飯店。

1901年(明治34年)2月,當時的台灣神社開始動工興建,並於同年的9月26日完工,並在10月24日舉行落成大典,10月27日舉行鎮座祭,台灣神社是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所興建的第二座神社(第一座神社為台南的開山神社,現今的延平郡王祠)。台灣神社總面積約5公頃(大約15,000坪)左右,包含了狛犬、鳥居、石燈籠、社務所、手水舍、拜殿、本殿等,由下而上分成三階梯的形式建造,本殿則位在劍潭山最高處的位置。

台灣神社則在戰後拆除改建成台灣大飯店,並在1952年改由以宋美齡為首的政要所組成的「台灣省敦睦聯誼會」來接手經營,並正式改稱為圓山大飯店,1973年後改建成14層飯店大樓並一直營業至今。

台灣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改建為台灣大飯店時,鳥居、社務所、手水舍都還在,但在今日原地已沒有留下任何建築遺跡,除了板橋林家奉獻的一對石獅以外。台灣神社的鳥居的一部分賣給了三峽祖師廟,鑿雕成清水祖師廟的龍柱。一座宮燈(石燈籠)被移置兒童育樂中心內,位於其中山北路之出口處。本放置於台灣神社入山口的兩尊銅牛(由滿洲國贈送)後移至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大門口。在劍潭公園(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的對面)的入口處,則放置原本應屬於台灣神社的兩隻狛犬(高麗犬)。

狛犬(高麗犬)最早起源於印度,與佛教一起從中國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所以又稱為高麗犬。兩者讀音同為こまいぬ(koma-inu)。狛犬(高麗犬)最早只是出現在日本皇宮,主要是作為當時宮廷中的吉祥物,後來隨著佛教的大量普及,才漸漸的在日本民間中出現,之後再演變成鎮守日本神社的吉祥獸。目前日本最古老的狛犬是建於西元1196年,位於東大寺南大門前的狛犬。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台灣各地大量建造神社,藉以宗教力量將台灣居民皇民化,由於日本皇室認為狛犬可能是神的使者或是守護神,會保護日本天皇。而當時的台灣神社,大多是祭拜在台南佳里被狙擊傷重不治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所以狛犬就被日本人用在台灣的神社當成守護神獸。

日本與台灣寺廟文化上的不同在於,台灣寺廟中的中國石獅子大多走寫實路線,強調鬃毛美感、體態肌肉寫實,而日本寺廟中的狛犬(高麗犬)外觀上看來比較可愛,且大多是前兩腳直直撐起身體,後腳蹲坐,體態上比較像狗,所以稱為狛犬。


正確辨視狛犬的主要特點有下列7點:
 
1.狛犬為日本神社的遺物,目前尚遺留在台灣的狛犬大多充當為公園、廟宇、學校、工廠的北方形石獅子使用。

2.狛犬的尾巴碩大如山形或稱筍形和柏樹形。

3.狛犬的身上大多刻有神紋。

4.一對狛犬中有一狛犬作開口狀,另外一狛犬則閉口作露齒狀。

5.神社的狛犬正確擺法是橫擺(台灣廟宇的石獅大都是採取直擺姿勢),開口狛犬在龍邊(左邊),閉口狛犬在虎邊(右邊)。

6.狛犬正確的擺法,兩隻狛犬的頭部姿勢是對望,略向前方賓客來處望去。

7.日本神社的狛犬性別並無公母之分。


註1: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為第一個踏上台灣土地的日本皇族。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之後,就是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親自率軍登陸澳底,之後沿著三貂角、基隆,攻入台北城。之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南征(攻克台南城才算是完全佔領台灣)的過程中病死在台南吳汝祥家中。後來日本人就把吳汝祥家給徵收並建了神社祭祀這位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死因眾說紛紜,當時從北到南的各路台灣義軍多搶著宣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他們殺的。至於在嘉義感染瘧疾,病死在台南,這是日本當時官方的說法)。

註2:吳汝祥,在清末因經營台灣和大陸泉州之間的木材和石材生意而成為台灣首富。日本據台以後,吳汝祥離開台南到了彰化,並在1905年創立了彰化商業銀行,這是日治時期由台灣人所創立的銀行。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