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全台第一個官辦日本移民村-花蓮吉野村

今日位於台灣東部花蓮的吉安鄉吉安村在日治時期的村名稱為「吉野村」,是當時大批日本人移民的主要居住據點。花蓮吉野村曾經是全台灣第一個日本殖民政府官辦的移民村,當時花蓮吉野村的設置背景與1908年「七腳川事件」有關。花蓮吉安鄉早期是台灣原住民阿美族聚居的地方,原本名為「七腳川」,在阿美族語裡就是「柴薪很多的地方」,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日本人強佔為移民村之前,一直是阿美族人安居樂業之地。後來日本人和阿美族人發生了大規模的武裝抗爭,最後阿美族人不敵日本現代化的軍力,有200多名阿美族人被迫遷徙移往花蓮鯉魚潭或台東。

被強制遷村以後,台灣原住民阿美族人所留下的土地被當時的日本殖民政府全數沒收,而留下的土地就成為日本新移民村的基地。當時只要日本移民前來,日本殖民政府就發給一棟房子、一片大田地,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由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前來的日本人到台灣花蓮移民,並依著其故鄉內的吉野川而將此地更名為「吉野」,因為日本新移民的加入,設立並奠定了現代花蓮的開發基礎。「吉野」的地名直到1948年才由國民政府將之更名為「吉安」。根據資料統計,日治時期的花蓮「吉野」共可分為「宮前」、「清水」及「草分」等3座日本移民村,即為現今的「慶豐」、「福興」和「永興」等3村,因此花蓮吉安鄉的人文歷史風貌,堪稱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日本移民村典範。

同時期日本人也在台設置多個移民村,其中又以在台灣東部設置最多,日本殖民政府在台設置移民村自然有其原因及目的,包括統治台灣的實際需要、國防同化的理由、為當時日本國內的過剩人口找出路、作為向熱帶性地區發展的先期移民準備與防止台灣島民民族自覺等因素,而且台灣東部人口稀少,面積廣大所以荒地取得較台灣其他地區容易,日本殖民政府當時在花蓮吉野設置移民村之後,由於整體的效果不錯,後來又在「豐田」、「林田」、「賀田」、「鹿野」、「池上」等花東各地,陸續出現官營或民營的各種日本移民村。


「吉野村」的地理位置主要位於台灣花蓮縣花蓮市,鄰近「吉野村」的旅遊景點不少,有花蓮北濱自行車道、北濱公園、美崙溪、石藝大街、濱海大道、福慈宮、慈天宮、國強十六股社區、菁華林苑、花蓮漁港賞鯨休閒碼頭、新城堡馬術飛行俱樂部、舊鐵道文化商圈、達新桑果園、花蓮觀光魚市、美崙山中正公園、延平王廟、松園別館、慶修院、菁華橋、慈濟靜思堂、火車站遊客資訊中心、合賓清香園、後山電台藝文中心、忠烈祠、花蓮縣文化局藝文廣場、港天宮、舊監獄(花蓮城垣美術館)、蔡平陽木雕藝術館、花蓮市農會遊客中心、環保公園、石雕博物館、南濱公園、城隍廟、舊酒廠、濱海扶輪公園、聖天宮,個人推薦如果行程允許的話,可以安排到松園別館和慶修院一遊,松園別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帝國海軍神風特攻隊的成員出征前的最後享樂地,為一棟具有特殊歷史時代意義的日治時期建築物,松園別館的主建築內,設有畫廊、書店、展演空間、藝術家工作平台、工藝教學空間、餐廳等設施,而園區內蒼勁的老松樹則見證了日治時期每一個時段的歷史,值得內行人前往一遊。


慶修院小檔案:

慶修院主要創建於日本大正元年(1917年),前身是日本真言宗高野派「吉野布教所」(原名高野山布教所),其創建的歷史背景為西元1917年,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安定遠渡重洋到台灣東部開墾思念故鄉的日本民心,同時提供一個讓日本移民安定的力量,也為了日本宗教的傳教,一位名為川端滿二的長者,於是決定在花蓮吉野籌建屬於日本真言宗高野派的「吉野布教所」,即現今的「慶修院」。「慶修院」在當時除了是日本人的精神信仰中心之外,也具有日語講習班、醫療所、喪葬法事服務等多種功能。1945年「吉野布教所」正式改名為「慶修院」,直至1997年4月1日才由台灣內政部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慶修院」的主體建築外觀主要採用日本傳統佛寺的平面與造型設計,具有出軒式入口,木欄杆寶形造型以及四角鐵皮屋面,其中「慶修院」的寺院正面採出軒式入口「向拜」出簷,三邊帶廊附有木欄杆,格局面寬三間、進深四間,略成方形;中開間向後延伸為布教壇,進深四間。木構架上的頭貫、斗拱(三斗六枝掛)、木鼻等構件,散發著典型日本江戶時期的建築風。「慶修院」也採用日治時期當時日本的傳統木造建築方式的寺廟架構,可説是花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日式寺院。值得一提的是,「慶修院」的寺院內依序排列著88尊日式石佛,每一尊石佛前都堆疊著木牌與紅紙條,代表著遊客們各式各樣的祈願。「慶修院」以日本寺院主要信奉的不動明王、弘法大師及毘沙門天王為主神,並循日本四國著名的空海大師遺規,行遍日本四國88所寺廟,請回88尊石佛,並刻出一座據傳可以治病的「光明真言百萬遍」石碑。這些佛像與遺址,至今都還保存良好。其中矗立高聳的「光明真言百萬遍」石碑標記,相傳信徒由住持法師帶領,雙手合十,以順時針方向繞走石碑,並唸佛號「南無大師照遍金剛」,有疾病治癒的說法。

另外,在「慶修院」的88尊石佛前方,設立有「百度石」石碑,有一傳說,信眾繞百度石百遍,可將百次功德回向給眾生;另一傳說,信徒如果向此石碑祈求,也有和繞「光明真言百萬遍」石碑相同的治病功能。「慶修院」的寺院一角落,設立漂流木造形的「護摩木」懸掛支架。「護摩木」也就是「祈福板」,是日本真言宗求神祈福的方法之一;信眾可在祈福板上寫下自己的心願,或是對關愛之人的祝福,將祈福板繫在佛堂前,可獲得眾神日夜護佑。每年歲末,「慶修院」會請日本真言宗高僧來台,舉行「火供護摩」法會,寺方會把一年累積的所有護摩木與薪柴、松葉等一起燒掉,象徵心想事成,諸事平安。

「慶修院」(吉野布教所) 在經歷日本移民時代的一度風光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布教所改由當地居民接手管理,正堂便改奉祀釋迦牟尼佛及觀音菩薩至今。後來「慶修院」(吉野布教所)經歷長達半個世紀的沉默與殘破,近幾年,在台灣古蹟維護觀念的風氣日盛下,經過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地方文史工作者、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等各方的熱心努力奔走下,經過古蹟的整修過程與歷史人文精神的重建之後,「慶修院」(吉野布教所)成為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本真言宗寺院,不但是台灣東部地區保持最完整的日治時期宗教古蹟之外,也是台灣國家古蹟,更是日本人來台灣花蓮旅遊尋根拜訪的觀光景點之一。


「慶修院」(吉野布教所)相關旅遊資訊:

地址:花蓮縣吉安鄉吉安村中興路345號之1

沿花蓮縣中央路到達吉安後,右轉中山路三段,至慶豐左轉吉安路(台9丙線),在吉安國小對面中興路口左轉即可到達。


松園別館小檔案:

松園別館位在台灣東部花蓮美崙坡的上方,為一棟建於日治時期末期的二層洋樓式拱廊建築物,大約建造於1943至1944年期間,松園別館外觀簡樸,為當年日軍在花蓮最高軍事指揮中心「兵事部」(相當於今日的兵役課)的辦公室,傳言日本神風特攻隊出征前,也會在此接受日本昭和天皇賞賜「御前酒」,是花蓮縣目前碩果僅存的日治時期軍事建築物。松園別館同時也與附近的「放送局」(現中廣公司花蓮台)、「海岸電台」(現中華電信)、自來水場(自來水公司美崙淨水場)等日治時期建築皆和周遭的松林連成一片,為當時花蓮美崙山重要的建築。

就地形而言,松園別館位於花蓮美崙山右側,背著中央山脈,面向太平洋,也就是說松園居高臨下,扼守著花蓮美崙溪入海口及飛機起降航道,在日治時期松園別館曾是日本帝國高級軍官的休憩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國民政府接管,多年來總是籠罩在濃烈的軍事色彩中,一直披著一層神秘的外衣,蒼松老屋靜靜的俯望著花蓮美崙溪口,始終與花蓮維繫著又近又遙遠的微妙距離,直到松園別館被列為「歷史風貌專區」,才有愈來愈多人欣賞到松園的建築之美。

除了松園別館的建築物之外,最美的便是清幽的那一整片松林,60餘棵老松相互群聚,像是綠色的大傘般撐起,與花蓮蔚藍的海岸、寧靜的天空形成浪漫的松園風情。松園別館除了松樹之外,尚有許多原生種的植物漫生,例如血桐、蕨類、芒草、榕屬植物--------等。另外,花蓮美崙山一帶原為豐富的海岸林,由於日治時期移民和殖民的原因,當時帶來了不少外來的植物品種,因此松園別館附近具有非常豐富的植物生態值得學習和研究。


松園別館相關旅遊資訊:

所屬區域:花蓮縣花蓮市

別館地址:花蓮市水源街26號(請由花蓮市府前路上美崙坡大彎處轉入)
 
開放參觀時間:每日09:00-17:00

《松園別館》官方網站:http://www.pinegarden.com.tw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的台灣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慶修院」(吉野布教所)官方網站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