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唯一專門為特定台灣總督所興建的神社-「佐久間神社」

台灣東部的天祥,舊名「塔比多」(Tabido),是昔日太魯閣族塔比多社的主要居住地。「塔比多」意指山棕,因昔日此地擁有大片的山棕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中橫公路開闢時,國民政府為了紀念中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將「塔比多」正式改稱為「天祥」。而今日位於台灣東部的花蓮「文天祥公園」則為日治時期的「佐久間神社」舊址,是為了紀念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所興建的日式神社建築。佐久間神社是臺灣日治時期存在於臺灣花蓮港廳花蓮郡(今花蓮縣花蓮市)的神社,社格為無格社。「佐久間神社」創建於日本大正12年(1923年)12月8日,主要供奉大己貴命與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佐久間左馬太為日治初期著名的「理蕃總督」,在擔任台灣總督期間致力於台灣原住民的鎮壓剿撫。在佐久間的五年理蕃計劃中,其中最受爭議的是,他派遣日本軍警大規模剿滅當時並沒有反抗行動的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各部落,其最著名的「政績」之一是在1914年5月到8月期間率領日本軍警部隊於台灣東部花蓮的太魯閣地區進行當時號稱東台灣最大的理蕃戰爭,最後日本人憑藉著優勢的武器裝備,征服了抵抗長達18年的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在「太魯閣之役」期間,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曾於巡視戰場時不慎墜落斷崖(另有一說法是在立霧溪中游西拉歐卡夫尼指揮部的附近遭到當地原住民太魯閣族反抗軍的武裝狙擊,導致受到嚴重的槍傷,此為台灣東部花蓮縣秀林鄉的太魯閣族當地原住民耆老歷代口耳相傳的口述歷史,真實性極高),導致傷重不良於行,使其將台灣總督職位交棒給下一任安東貞美接任,並於隔年的1915年8月傷重病逝。日治時期日本當局為了紀念佐久間左馬太總督討伐太魯閣族之「功績」,曾經在1920年將花蓮港廳的新城支廳改名為佐久間的別號「研海」支廳,更於1923年於塔比多(後來的天祥,日治時期昔稱タビト,因為是取音而來的寫法,因此也有歷史文獻寫成「塔比哆」、「大北投」、「大北斗」等文字)建立「佐久間神社」,專門祭祀佐久間總督,以彰顯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任內對台灣的重大「治績」。在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去世後,當時在台的日本警方每年都會派令花蓮一帶的原住民部落,前往「佐久間神社」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在台友人另外也成立了一個名為「佐久間財團」的基金會,提供學者研究台灣原住民的經費和蒐集台灣原住民的相關文物,以及致力於台灣風土病的改善,例如瘧疾等病毒的撲滅等醫療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了太平洋戰爭(1941年到1945年期間)末期,因為美國的積極參戰造成日軍屢嘗敗績且面臨兵力及戰略物資嚴重不足的窘境,而當時作為日本南進基地的台灣,也遭到美軍多次的轟炸機群編隊的轟炸,許多台灣重要的據點多數成了廢墟,此時台灣總督府已經無力對台灣各地損害的公共建設進行修補的作業,在1945年日本昭和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以後,同年9月,台灣接連遭遇三次颱風的襲擊使得合歡越嶺道及「佐久間神社」遭受重創進而毀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國民政府自日本人手中接收台灣,並於1950年代將花蓮的「佐久間神社」拆除,並將塔比多地名更改為「天祥」。

1967年國民政府於日治時期的「佐久間神社」舊址興建象徵「忠孝結義」、「抵禦外族」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銅像與正氣歌石碑,文天祥的銅像主要是由台灣藝術家方延杰根據史學家方豪所提供的歷史資料所加以雕塑,當時天祥周邊富有「民族精神」的工程建設尚有多處正在進行,例如岳王亭、孟母亭、慈母亭、慈母橋等工程,也是於此段期間內陸續的完成興建。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灣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